中国洗碗机渗透率仅4%,海尔发明AI四驱双面洗破题
在中国家庭的厨房里,洗碗机始终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尽管家电普及度已接近天花板,洗碗机的渗透率却仅有4%,与欧美国家70%的使用率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差距背后,藏着中式厨房与西式家电的长期磨合难题——当煎炒烹炸留下的重油污垢遇上传统单面喷淋的清洁方式,当深口汤碗、异形餐盘与标准化碗篮格格不入,洗碗机“洗不干净”,“用着麻烦”的印象便逐渐扎根。
如何让这件舶来品真正融入中国家庭?行业内正不断探索有效途径。5月10日,海尔洗碗机发明的AI四驱双面洗碗机上市,带来了新的解题思路。
被误解的“懒人神器”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给洗碗机设置了天然挑战。不同于欧美以冷餐、烘焙为主的饮食习惯,中式厨房的餐具往往会沾满淀粉类糊渍、油脂、调料残渣,尤其碗底、盘沿等边缘区域,传统洗碗机的单面喷淋臂很难彻底清洁。
此外,中式餐具的多样性,如汤碗、面盆、塑料果盘、精致瓷盘等让标准化的西式碗篮设计捉襟见肘,摆放时必须反复调整角度,否则会出现“叠罗汉”式的清洁盲区。
为此,以海尔为代表的企业,从中国用户需求出发,研发出更适合中国家庭使用的洗碗机,这也让国产品牌扭转了洋品牌一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相关数据显示,在全球,2024年海尔系洗碗机品类份额强势增长,达到12.8%,进一步缩小与第一名的差距;在国内,双面洗碗机销量增幅高达262%,拉动海尔洗碗机在6000-7000主流价位段增速位居行业第一。
从“能用”到“好用”,洗碗机的技术进阶
在解决中式清洁难题的征程中,对用户习惯的深度洞察成为关键突破口。
早在90年代,海尔洗碗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就前瞻性地开启了针对中国家庭需求的洗碗机研发工作。1997年,海尔自主设计出WQP3-1台式洗碗机,开启了海尔洗碗机为中国用户服务的大幕。1999年,首次推出了60厘米的欧式洗碗机,首销地就是被誉为洗碗机摇篮的德国,也标志着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洗碗机开始走向了世界舞台。2018年,海尔洗碗机自主研发全球首款“亚式洗碗机”,打破了当时嵌入式洗碗机市场只有欧式和美式标准的现状,填补了行业空白;2021年,牵头制定了《洗碗机国家能效标准》,研发通过了中式洗碗机的参照比对机,这意味着所有在中国上市的中式洗碗机品牌,都会张贴基于海尔标准洗碗机测定的能效、水效标识。
时间来到2025年,海尔洗碗机最新发明的AI四驱双面洗技术,则瞄准了行业最核心的痛点——洗净力。
实际上,早在2021年,海尔洗碗机就全球首创“双面洗”科技,开创了行业创新先河。此后,在“双面洗”技术的基础上持续发力,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今年更是实现了新的飞跃,推出了“AI四驱双面洗科技”,在餐具“正反都能洗,反正都干净”基础上,进一步做到随心摆放,达成“不是人适应产品,而是产品适应人”的理念。
海尔水精灵W5000系列洗碗机搭载“AI四驱双面洗科技”,在喷淋臂的设计上,将中部喷淋臂由传统的“一字型”升级为“H型”设计,双向喷淋孔既能向上冲洗中搁架餐具,又能向下冲洗下搁架的餐具背面,实现餐具上下包裹式的“三明治”冲刷。其次,底部喷淋臂可以正反转双向交替运行,增加底部水流直冲的覆盖面积,这意味着餐具两面都能被水流直冲,彻底解决了餐具洗不净、摆放受限的问题。
从技术到标准,海尔洗碗机重构行业话语权
回顾洗碗机行业的发展历程,早期市场几乎被欧美品牌所主导,其产品设计主要围绕西式餐具及使用习惯展开。直到2015年前后,本土品牌才开始真正聚焦中式需求,大力投入研发工作,逐步走上技术创新与变革之路。
海尔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全球每10件家电专利中就有7件来自海尔。作为第一代生产洗碗机的家电品牌,积累并创新了中式餐具及中式饮食的洁净技术以及满足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习惯的创新产品。不仅牵头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如亚式洗碗机标准,还研发并生产了唯一的中国品牌标准参比机。同时,还是IEC国际电工委员会 SC59A洗碗机性能分委会的秘书单位,以及AG5工作组召集人单位,有多名资深工程师是IEC工作组委员,实现从标准执行者成为标准制定者的转变,代表中国企业推动全球洗碗机行业迈向新高度。
当诸如AI四驱双面洗技术解决了“洗得净、无死角、易操作”的核心诉求,剩下的便是习惯的培养。就像20年前洗衣机进入中国时,从“手洗更干净”到“机洗是标配”,需要时间与场景的双重渗透。目前海尔洗碗机已推出覆盖台式、嵌入式、抽屉式等全场景机型,试图覆盖不同家庭与厨房条件。
站在行业拐点上,4%的渗透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技术创新真正触达用户痛点,当产品设计开始贴合本土需求,洗碗机或许正在迎来从“可选”到“必需”的转折。而海尔洗碗机凭借其领先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不断提升的市场份额,无疑将在这一转折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